Filter >>
Content Filter:
车网融合是应对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快速增长的关键策略。通过智能有序充电,电动汽车不仅可以减轻对电网的压力,还能成为重要的灵活性资源。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在于通过交通和电力部门的紧密合作达成的车网协同规划。为推进车网协同规划,我们建议在进行电力规划时应首先考虑经合理疏导后电动汽车充电行为的灵活性,并且根据电网需要,通过扎实、基于实证的分析来推算合理优化后的有序充电行为,将优化后的充电曲线叠加其他负荷来相应安排电力投资计划。协同规划大致可以分为三步:(1) 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2)电动汽车灵活充电能力测算、以及(3)将电动汽车灵活性纳入电网规划。这种规划方式可以减少传统调峰资源投资、配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减少配电侧非必要投资,从而降低系统总成本。 本文首刊于《南方能源观察》,2024年11月4日… View Summary +
尽管热泵具备高效和环保的优势,但因多种因素,包括化石燃料的优惠政策和未全面量化的电网协同效益,热泵的推广仍面临挑战。现阶段,热泵的运行成本给供热企业造成了一种高于其他技术选择的错觉。因此,还需积极探索能够彰显热泵真正价值的方式,并寻找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针对中国北方的供热模式,探讨三项政策措施,以更公平地体现热泵的实际优势。… View Summary +
近年来,中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比例不断提升。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这一趋势将继续深化。为支持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政府部门在规划多项措施,其中包括加快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然而,伴随着多省现货市场进入试运行和正式运行阶段,电力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引发了政策制定者、市场参与者和用户的担忧。虽然现货市场价格波动是新型电力系统中传递关键信号的重要机制,但若市场设计不当或监管不力,可能导致无效信号甚至价格飙升。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增加,这些问题可能更加显著。本文将重点探讨防范新型电力系统价格过度波动的一个重要手段——持续推进需求侧用电弹性建设,充分发挥需求响应能力。 增加需求侧的用电弹性多年来一直是政策关注的重点。在过去的讨论中,它往往被视为用较低的系统成本增强系统韧性,保障电力安全的妙方。但在诸多讨论中较少提及的是,需求侧用电弹性在平稳电力现货市场价格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能够帮助降低价格不确定性,确保市场传递理性的价格信号,进而助力新型电力系统高效运作。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我们认为在碳中和背景下,电力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应持续重视需求侧弹性的建立,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共同发力,在保证电力供应与价格稳定的前提下,以较低的系统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不仅在中国,在其他电力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增高的国家中(例如美国与欧盟的一些国家),政策制定者及市场主体也在讨论电力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的利弊,并尝试了各种措施来试图改进价格信号的形成。有些措施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并且给电力系统运行带了不必要的成本,比如,在电力现货市场中设立严格的限价机制,或缺乏建立完整的价格传导机制。 有一些方法可以在减少价格波动、抑制价格飙升的同时,以较低的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提高需求侧的灵活性。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继续增强需求侧的灵活性有助于平滑市场价格、提升市场效率、降低平均成本,并能助推可再生能源并网。 近期,柏林工业大学的一项研究为这个话题提供了新的模型分析基础。这项研究通过对三个欧洲国家的电力现货交易市场进行仿真模拟,发现增加需求侧弹性可以大幅降低现货市场价格不确定性的风险。研究者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电池储能和氢储能组成的电力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模拟结果显示加入适当的短期需求弹性就能帮助有效稳定电能量市场价格,显著减少电能量市场的高价、零价等现象,以及更好地对抗天气造成的扰动。 随着电力系统中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净负荷的随机性增强,对电力现货市场价格的稳定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要防范和解决随之而来的电力价格波动风险,我们有必要继续深化多年以来在这方面的努力, 着力提升需求响应的灵活性、增强需求侧弹性、更充分地开发需求侧资源。中国电力市场的政策决定者已经在这一方向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设立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例如,在2024年8月6日新出台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 年)》中,特别将“需求侧协同能力提升”作为一项重要行动,提出计划建设一批虚拟电厂,并对加强需求侧响应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另外,近期修订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也为深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充分挖掘需求侧资源提供了重要基础。这项工作依然充满复杂性,且需多管齐下。这里,我们选取其中比较重要的几点,作为推进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一是,应在设计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强调需求侧弹性,将需求侧资源(如虚拟电厂)纳入电力规划与电网规划。各地区应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需求侧响应能力建设目标,结合当地电力负荷特性与发展规划,出台配套政策与鼓励措施,切实推进需求侧资源的建设与需求侧多元灵活性的开发。 二是,在建立合理的价格传导机制和需求侧价格信号方面持续发力,从而更好地平衡电力市场供需。可以在2021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093号) 政策基础上, 实行更能够反映成本差异的分时电价制度,以更好地激励用户在低谷时段增加用电,在高峰时段减少用电,进而实现负荷的有效转移,平滑负荷曲线。各省在这一领域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仍需进一步改进分时电价的设计,以更好地反映系统条件的变化。进一步,应推广实时电价政策,使成本信号更准确地传递到需求侧,并激励需求侧资源为系统提供灵活性服务,进而实现以更低的系统成本削减高峰负荷,这在北美电力市场已经有成功经验。 三是,应优化需求侧资源的调度运行机制以及电力现货市场参与机制,确保虚拟电厂获得合理的经济价值补偿,以激发需求侧响应活力。比如,允许需求侧资源以“报量报价”的方式参与市场出清,即需求侧资源可以根据自身的成本效益情况自主决定提供的电量和价格。这种方式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需求侧资源的利用率,并进一步提升整个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通过上述措施,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电力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还能降低平均成本,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为更多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整合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这也将为推动中国能源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微调版刊登于《中国电力报》,2024年9月24日… View Summary +
在大规模风电和光伏并网的时代,如何进一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解锁统一电力市场的价值,已成为全球性挑战。2024年5月2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国能发电力〔2024〕44号),其中针对省间输电提出了一项重要改革:“在受端省份电价较低时段,通过采购受端省份新能源电量完成送电计划”。这项要求是多年来对省间电力互济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能够进一步释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优势。然而,现行的省间单一电量输电定价机制可能会成为这一新政策实施的限制因素。 本文从理想状态下区域统一电力系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出发,分析了现有跨省跨区专项工程的输电定价机制与《通知》新要求及基本原则之间的潜在矛盾。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美国区域输电组织PJM和欧洲跨国输电设施的成本分摊模式,提出了基于绩效调整电网公司跨省跨区收入水平和基于容量分摊跨省跨区输电成本的方法,以更好地配合政策实施并促进电力系统优化和高效运行。 本文分为上、下两期刊登于《南方能源观察》… View Summary +
建筑是中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中国既有建筑总量大,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2》报告中,提出了一条在合理成本和可行技术下实现“双碳”目标的途径。在该碳中和情景下,建筑和供热行业都需要加速电气化。研究表明,建筑领域将主要通过提高分布式和集中供暖的热泵使用率实现电气化、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到2035年,建筑供暖的终端能源消费应该基本实现无煤化,并在2060年完全停止直接消耗煤炭和天然气(详见图 4-33,CNS2情景)。尽管其他研究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会有所不同,但几乎可以确定的是,随着未来建筑能耗的进一步增长,建筑领域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大幅减少化石能源的直接或间接使用。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与市政的支持和推广,中国热泵行业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推广热泵的应用仍然面临挑战,其中高昂的初装和运营成本是经常被提及的主要障碍,但实际上,从产品的寿命周期来看,热泵的高效能可以持续降低电费,使得用户不出几年便可回收成本。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居民和商业用户的供暖水平,在满足民生需求的同时最大化的降低费用成本。除了安装高效节能的供暖产品,提高建筑物自身能效,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既有建筑,通过加强建筑围护结构的改造可以减少运行时的能量损失和供暖费用,并在安装或更换供暖设备时让用户可以选择容量更小、更便宜的热泵来满足供暖或制冷需求;对于新建筑,通过超低能耗设计也能实现同样的效果,进一步降低热泵初装和运营成本。若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尽早进行全面的节能改造,则能够获得最大的成本节约效果。虽然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已是老生常谈,但将其作为热泵的“外挂”,实现热泵和围护结构一体化,能达到1+1>2的效果,丰富政策设计和资源调度。 通过物理“外挂”降低供暖成本 在确保取暖效果、节省费用的同时实现节能环保,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作为取暖设备,热泵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热泵能够将热量从空气、地层,或水体等低位热源中搬运到室内,每消耗一度电可以搬运3到4度热能,因此理论上比直热式电暖器要节省75%的电费,而且相比燃气供暖效率更高,相比散煤供暖更加安全、环保。 然而,2022年电热泵在供暖领域总体市场渗透率仅为5.04%。如前文所述,影响其发展空间的主要障碍是大家普遍认为热泵的初装和运营费用较高。据业内人士统计,无论是区域大型采暖还是住宅小区和公共建筑改造项目,空气源热泵的初装投资要比电锅炉采暖高出一倍多。但根据计算,热泵对比电锅炉拥有高效运行的优势,多出的初装投资能在两到三年内通过节省的电费收回。然而,还是有用户反映电热泵的实际用电量较高,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于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暖性差导致热量散失较快,用户不得不花更多电费以维持供暖需求。 作为物理“外挂”,建筑围护结构是建筑室内外环境之间的物理屏障。它包括墙壁、屋顶、窗户、门和其他将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分隔开的结构。建筑围护节能改造可以提高建筑外围的绝热性能,减少室内供暖或制冷损失,同时提升空气质量和舒适性。通常,这些改造包括提升墙体保温、更换节能门窗和改善建筑气密性,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空气流动并增加建筑的整体舒适度 提升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效果还可以显著降低取暖成本。例如,北京农村住宅节能改造案例发现,增加外墙、屋顶和窗户的保温层可带来40-60%的综合节能率。山东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项目可在一个冬天节省约700元,约运行费用的30%,并在3到7年后回收节能改造投资。上述两个案例均为北方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但无论是农村住宅、城市住宅,还是其他公共建筑都具有很大改造潜力。 若热泵和围护结构的改造升级“双管齐下”,则能达到1+1>2的效果。深度节能改造,即同时进行多方面的节能改造项目,例如安装热泵、更换节能门窗并添加墙体保温层等,多管齐下可带来规模效应。对于既有建筑,深度节能改造通常可以显著降低能量损失,即使选择容量更小的热泵,也能满足供暖和制冷需求,从而降低热泵的初装和运行成本。对连接到热网的建筑群进行改造,也能减少供热源头的设备投资。新建建筑应按照绿色建筑规范建设超低能耗建筑,再根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暖状况合理配置热泵容量。从建筑的寿命周期来看,尽可能充分地进行深度节能改造能带来最大的费用节省,而每个延迟或不彻底的后续改造最终会累积成更高的总成本。 建筑节能水平提升势在必行 据测算,中国存量建筑中仍有近40%为非节能建筑,其中大量老旧居住建筑围护结构差、设备老旧效率低、运行维护管理缺失,导致中国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居高不下。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指出,目前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的22%;要想实现2030年建筑碳达峰,“十四五”末建筑全过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应该控制在25亿吨。然而,2020年中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足有50.8亿吨,是碳达峰预测量的两倍。随着城镇化率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建筑领域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将保持刚性增长。显然,通过节能改造降低建筑碳排的潜力巨大。 为了在2050 年实现全球净零排放,国际能源署(IEA)建议所有国家最迟在 2030 年为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制定零碳建筑节能规范。这一建议强调,建筑物应具有高能效和弹性,并直接使用可再生能源或依赖可完全脱碳的能源供应。中国在建筑节能规范方面位列先锋。2022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建标〔2022〕24号),其中重点呼吁“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与”加强既有建筑节能绿色改造”, 并提出具体目标——“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国发〔2024〕12号),重新强调对新建筑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降碳强制性标准”和“推进存量建筑改造”,在“十四五”收官之际加大节能降碳攻坚力度。 实现热泵和围护结构一体化政策建议 归根结底,建筑围护节能改造不“挑食”,无论是何种供热方式,提升建筑保暖效果都会带来显著的节能效益。在“双碳”目标下,继续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改造既能降低热泵初装和运行费用、提升用户选购意愿,更能减少建筑能耗和碳排。对此,我们总结几点基础建议: 推进深度节能改造项目。未来的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应探索供暖系统升级与多项围护结构改进同步实施,争取创造规模经济。 向领先地方政府学习,持续完善改造项目的设计和资金支持。考虑同时规划节能建筑和新能源供热的资金支持。 贯彻落实“建筑节能降碳强制性标准”,继续完善“绿色建筑”标准,旨在将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标准扩展到所有建筑。… View Summary +
2023年1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煤电容量补偿电价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23〕1501号)。2024年初,各地相继出台了煤电容量补偿机制。然而若要引导电力系统转型朝着更加经济、环保的方向前进,必要的下一步是将公平竞争引入容量采购。虽然一些中央政策文件和市场规则鼓励新型资源(储能、需求侧资源、电动汽车)提供容量,目前仍鲜有项目落地——电力行业对于新型资源的可靠性和如何提供容量等问题仍缺乏共识。本文首先回归“容量”这一概念,并指出了多元新型资源提供容量的经济效应和可靠性,最后以美国东部的电力区域市场, ISO-NE为例,详细介绍了需求侧资源参与容量市场的流程。通过这一案例分析,本文重新审视了“唯有煤电才能提供容量”的论断,并且强调了(1)普适于多种资源的通用容量贡献评价标准和(2)竞争采购过程对于系统可靠性的重要作用。 本文首刊于《能源决策参考》,2024年6月28日… View Summary +
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和并入电力系统,以及碳中和目标下化石能源机组的转型,电力系统对灵活性和可靠性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近年来,国内外频现的电力危机、能源危机无不提醒着保障电力安全的现实紧迫性。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力市场设立了不同类型的容量回收机制,如容量市场机制、稀缺定价机制及容量补偿机制等。2022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发改体改【2022】118号)发布一年多来,围绕“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目标,容量成本回收机制建设稳步推进。 去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期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容量补偿机制从无到有,现在朝着市场化的方向纵深发展。4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 2024年第20号令),呼吁“逐步推动建立市场化的容量成本回收机制”,由“发电机组、 储能等”资源出力。容量市场应该可以开放给各类资源参与。此前,《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发改运行规〔2023〕1283号)也呼吁“支持符合要求的需求响应主体参与容量市场交易或纳入容量补偿范围”。容量补偿机制市场化的途径多样,在容量成本回收机制中增加季节维度不失为一种优化方式。 部分资源在特定季节可以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服务。以空调设备为例,据统计,国内夏季负荷高峰期,空调负荷占比已达尖峰负荷的30%~40%。经由负荷聚合商(load aggregator)整合的空调服务,在夏季可以提供可观的需求响应资源,但这类资源的季节性较为明显,可调度容量随季节有一定波动。如何减少季节性电力系统风险并充分调动季节性资源价值,季节性容量补偿机制或是解决之道。 季节性容量补偿机制,即允许容量有季节性波动的资源仅在容量充盈的季度内提供容量并获得补偿。这类资源通常包括:负荷侧可调节资源(尤其是供暖和制冷等需求响应)、储能(如抽水蓄能)、能效资源以及涵盖多种资源类型的虚拟电厂。季节性容量补偿机制能激励这类资源参与电力市场的意愿,更大程度地挖掘季节性资源的真正价值。 在美国,部分区域输电组织或独立系统运营商会每个季节进行资源充裕性评估(Resource Adequacy Assessment),再根据结果运行容量市场筛选提供容量的资源,并在事后进行绩效评估。季节划分有分一年两季或四季,被选中的资源需要在相应月份内参与现货市场或响应调度。美国中西部独立输电系统运营商(MISO)在2022年底开始启用季节性容量补偿机制,其资源充裕性评估和规划资源拍卖(Planning Resource Auction)都是按季度进行,以求使资源供应与季节性需求保持一致。结果显示,MISO的季节性容量市场达成了预期设计结果,季节间的价格浮动使市场结果更贴合各季度容量供应,让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通过季节性容量补偿提升需求侧资源在电力市场的占比还能带来额外优势。首先,季节性容量补偿能以更低的成本调动各种资源,降低最终电力系统成本。举个例子,火电灵活性改造的单位容量改造成本约600—700元/千瓦,而需求侧资源的综合成本约200—400元/千瓦,并且通常能提供最大负荷3%—5%的调节能力。加深需求侧资源的投放能减少电力系统建设维护成本,节省的资金也会以降低电价的方式反映到用户身上。 再者,季节性容量补偿机制可激励政策制定者支持更符合新型电力系统的项目。需求侧资源能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必需的灵活性调节能力和容量充裕性,将对电力系统转型和“双碳”目标做出不菲贡献。季节性容量补偿可以充分体现需求侧资源的价值,引导其健康发展。 优化容量成本回收机制,增加季节性的分段采购审核能激发季节性资源更多价值,同时降低电力系统成本、提高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和安全系数。美国部分季节性容量市场与定期的电力系统充裕性评估挂钩,由评估结果确定季节容量需求,再根据容量供需得出容量市场价格。经验表明,在容量机制中加入季节性考量可以为电力系统带来各方面的正向作用,值得作为发展容量市场的选项进行思考。当然,美国的季节性容量电价机制绝非完美,我们团队也在持续提出改进建议。 本文首刊于《电联新煤》,2024年7月26日。… View Summary +
热泵是实现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的技术路径,是热电转换的最佳途径,是全球公认的节能减碳技术措施。中国清洁取暖国家战略的实施,推动了热泵供暖的广泛应用。作为全国“煤改电”先进示范区域,北京制定了多项清洁取暖政策,以全社会减碳量为目标,综合考虑能源结构和价格系统,对比多种技术间的减碳效益和经济成本,鼓励可持续长期减碳的高效热泵技术发展,禁止、限制新增及改建热源中高碳排放的燃煤、燃气供热占比,为北方地区城市供热发展提供了积极参考。 北京市的发展经验可为京津冀地区转向以高效热泵为供暖主体提供样板。本文着重回顾了北京出台的用于支持热泵供暖的相关政策和技术路径,并提炼出几点可供其他地区参考的建议: 加强推广新能源取暖,将“电代煤”、“电代气”列为工作重点,明确高效热泵技术的“替代”效果。 提供热泵应用财政支持,激励企业和居民选择热泵进行供暖改造,并逐渐减少对化石能源供暖的资金支持。 与城市规划目标一致,结合国家和城市的“双碳”目标制定规划。对未来可能削减的工业和火电热电联产的余热,要充分考虑项目存续周期,论证余热利用的经济性后再投入建设,避免推高社会层面上实现“双碳”目标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制定清晰可行的指标,设定有科学依据、数值明确、逐步增量的新能源供热采用目标。 促进热泵设备质量提升,引导用户选择能效比高并且性能稳定的供热设备,并定期更新产品质量要求。 本文精简版首刊于《中国电力报》,2024年6月24日… View Summary +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电力市场化的推进,中长期市场和现货市场发展迅速。长期以来,电力中长期合同被视作保供稳价的“压舱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长期市场中存在的两个关键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即不合理的上网电价机制以及对电力调度产生的深层次影响,进而延缓了新能源入市进程。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一些国际经验,对完善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通过中长期市场支持系统灵活性等方面提出了五点思路。… View Summary +
近年来,热泵的推广和应用在我国发展较快,与其他国家一样,要实现清洁供暖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在采购供暖设备时,许多用户与供热商仍存在犹豫,其中认为热泵运行成本较高是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将简要探讨可能解决此问题的路径之一,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中的季节性差异,即季节性电价–通过调节季节性电价来降低用户电费,有助于缓解对运行成本的担忧,促进热泵的使用率,从建筑电气化层面来支持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2021年7月2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093号),倡导“进一步建立健全季节性电价机制”,为用户提供更明确的价格信号。更针对电采暖,提出了“季节性电采暖电价“政策指导,降低用电成本的同时更进一步推动热泵部署。自2021年来,许多省份已经响应号召,实施了季节性分时电价。随着更多的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入电网,提高建筑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可以有助于消纳电量,另外,制定季节性电价可以降低清洁采暖成本,保障民生供暖需求。因此,有必要考虑如何建立健全季节性电价机制。 与适用于日内分时电价的设计原则相呼应,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可以应用在季节维度上的分时电价设计原则: 确保能准确反映电力系统短期和长期边际成本。边际成本随用电量变化:短期边际成本通常涉及到发电能源损耗及外部成本,长期边际成本则涉及到发电装机容量和输配电容量。确保分时电价的高峰时段可以贴合电力系统供需较为紧张、发电成本较高的时段,从而正向地引导热泵供暖的选择。例如,如果某省夏季发电边际成本比冬季高,季节性电价也应该清楚地反应这一差异,这样可以降低冬季采用热泵供暖的电费。 制定有前瞻性的季节性电价,基于 “全面系统边际成本” 考虑可规避的长期边际成本。长期边际成本不仅包括发电成本,还包括发电和输配电的增容成本。理想情况下,通过时间信号引导用电行为,可以进一步降低尖峰负荷。不少北方地区用电尖峰发生在夏季,如果季节性电价的设计可以考虑到压低尖峰负荷所避免的增容成本,峰谷比就可以进一步合理拉大。最终有效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发电、输配电资源投入。 通过透明、公开的流程来制定季节性电价并定期更新,力求最大化分时电价的影响力及用户响应程度。热泵通过其高效的利用效率,可以降低用电量,从而节省电费,它的经济性通常会在长期使用中得以体现。透明的电价制定流程有助于终端用户和供暖公司更好地理解未来电价走势,降低不确定性,进而更准确地预测热泵投资的经济效益,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本文探讨了改善热泵运行成本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通过设计季节性电价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季节性电价可以反映出电力系统边际成本,如果设计得当,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并为终端用户和供暖公司提供理性的投资决策做支撑。同时,定时回顾和优化季节性电价设计,也可确保其与电力系统的发展和用户需求保持同步。未来电采暖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通过科学、透明的方式完善分时电价和季节性电价的设计,不但能更好地传递价格信号、实现削峰填谷,更能响应倡导,促进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本文首刊于《中国电力报》,2024年5月28日… View Summ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