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 expansive and even overwhelming as the 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 seems to be,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the IRA authorizes a number of different programs that will benefit states — programs, for example, that may come out of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to state energy offices, or from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As we move towards the endgame in the Energy Efficiency Directive (EED) revision, what should negotiators be considering as they recraft the key energy saving provisions — the energy savings obligation? The right level of ambition … As part of their response strategy to the energy crisis, EU legislators have committed to finalise the revision…
With fossil fuel prices skyrocketing, emissions from homes in the UK stubbornly high and the price of clean electricity from renewables tumbling, it’s clear that we are not taking the right approach to heating our buildings. Heating, which is dominated by gas, makes up a large share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ntributes 23 per cent…
In mid-February, the EU Commission is due to publish a law proposal essential to the energy transition, the next CO2 standards for heavy-duty vehicles (HDVs). The proposal is expected to accelerate the emissions reduction of fossil-fueled trucks and, in parallel, incentivise sales of battery electric trucks. While it’s widely recognised that electrifying freight kilometres is key to…
热泵作为节能、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设备,正逐渐为决策者和民众所认知。在“双碳”目标及能源危机的背景下,热泵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但要激发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仍需更多配套政策支持。 2022年9月,睿博能源智库(RAP)专家与合作伙伴在《自然》杂志能源子刊发表“全球热泵市场升温”(“Heating up the global heat pump market”)的研究文章,对全球热泵市场趋势进行了简要介绍,总结了推动热泵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中国热泵行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温”而不“热”:近年来的发展事实 2010-2020年,全球热泵市场平稳发展,年均增长约10%,呈现“温”而不“热”的态势。其中,中国、北美和欧洲是三大重要市场。在严寒的北欧国家,热泵作为家用冬季采暖的比例很高。然而,若按这种“平稳”的市场趋势发展,到2030年全球安装的热泵数量,要比国际能源署(IEA)净零碳路径方案中设想的数量少58%,无法达成“双碳”目标。 全球热泵市场“温”而不“热”的原因有很多:如热泵的初始投资较高(虽然从全生命周期看,热泵的成本相对较低);政府的激励政策仍不够完善;民众的思想认识仍不到位;热泵技术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等。 让热泵“热”起来 令人振奋的是,2021年,在全球能源危机及各国强化的激励政策双重作用下,全球热泵市场出现快速增长的契机。欧洲热泵市场增长34%(在一些国家甚至超过两位数增长),中国和美国的热泵市场销量也呈快速增长态势。 如果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能够持续,热泵就能真正“热”起来。从全球热泵市场增长的经验来看,各国使用了一些共性的措施,包括:一、运用财政激励政策。政府通过为业主提供各种形式的补贴(如税收折扣或减免、电价补贴、低息贷款等),减少热泵用户的成本负担。二、加强监管措施。在建筑标准或节能改造标准中,鼓励使用热泵等节能技术设备,并提出相应的围护改造等要求;构建完善的热泵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质量监管;严格限制化石燃料产品的使用,加强管控。三、推进能力建设。对热泵售后服务提供商(安装者、维修者)或消费者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安装和使用的基本知识;对普通民众进行教育培训,使其进一步认识到热泵的节能减排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市场的热泵销量增长较快。要进一步激发中国的巨大市场潜力,除加强以上共性措施外,我们建议还可以考虑做好两点:一、明确“空气热能”的法律地位。热泵是将空气能或浅层地热能进行开发利用的技术,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法》虽指出“地热能”属可再生能源,但没有明确“空气热能”的法律地位,热泵技术也就无法拥有全面的法律“身份”。建议结合《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全国人大审议的基本法律修订的契机,在法律条文中增加“空气热能”是可再生能源的提法;二、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技术和监管水平。建议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能效标准、新生代热泵技术、市场运作、商业模式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谋求共赢。
The heating industry is in turmoil. The need to decarbonise energy demand as well as the gas crisis caused by the war in Ukraine have led to governments around Europe setting phase-out dates for the installation of fossil fuel heating systems — something also being considered by EU legislators. Despite the urgent need to decarbonise…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增长势头不减,为达成双碳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越来越高,如何在保障供电稳定性和系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当前电力系统,深化市场改革,实现可再生能源带来的环境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目前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都在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其中,分时电价在全中国范围内的推行是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本文总结分析了中国在此方面做出的努力及成果,并结合国际经验,为地方政府更好地落实国家政策提供了一些思路。 近年来,为了改善电力供需情况,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国家发改委及能源局出台了许多措施,而分时电价就是其中的几个主要措施之一。分时电价是指将一天分为多个时段,并且针对各时段制定不同的电价。具体来说,是将电价在电力系统紧张,亦即用电需求高、发电资源边际成本高昂时定价在高位;而在系统形势较宽松时定价在低位。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用户调整用电时间,以达到削峰填谷的作用。有些地区也会考虑冬夏、枯丰水期对系统成本的影响,制定季节性的分时电价。分时电价还有许多立竿见影的环境和经济上的收益,例如带动负荷向低成本、低排放时段转移,以及减少调峰资源(如火电)的需要。在近期的文章中我们就此分享了更多细节。 国家发改委在2021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旨在拓宽、深化分时电价政策,进一步塑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根据国家指导,各地区也相应出台了省级分时电价政策。这些政策响应了《通知》的号召,许多地区制定了尖峰电价机制、也将峰谷电价差在合理范围内拉大。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中还开创性地提出要“建立分时电价动态调整机制”,并且各地区的分时电价政策也对此有所响应。然而,多数省份暂时尚未提出具体、详尽的实施办法。就此,本文将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简短讨论分时电价动态调整机制的重要性,以及以下三点设计思路:常规评估、有据调整、公开方法。 建立分时电价动态调整机制的重要性 中国各地方在2021及2022年陆续出台了完善分时电价政策的相关文件,然而若想最大程度地发挥分时电价的优势,对分时电价的动态调整也必不可少。例如,在太阳能发电资源快速增长的美国加州,政策制定者近年出台了系统化的动态调整机制来调整分时电价峰段划分,用以解决困扰加州已久的居民电价与电力供需情况不符的状态。以加州南部的圣地亚哥区域为例:这一区域内的分时电价设计在十数年间,都沿袭了大规模开发太阳能资源前的电价——电价高峰时段被定为上午11点至下午6点之间,以降低日间用电量。可随着近年来太阳能发电量比重逐渐增加,低成本且环保的电力资源在日间激增。然而傍晚日落时,太阳能出力逐渐减少,又恰逢居民用电高峰,导致傍晚时段电力系统供电紧张。分时电价调整的滞后导致了电价设计与系统成本的脱节。自2017年开始,为了让分时电价“重回正轨”,分时电价的高峰时段被改至傍晚4点到9点。这样一来,日间的太阳能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并且傍晚时段的用电高峰也得以控制。政策制定者通过分析系统情况,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电力系统“把脉”,并及时调整分时电价以应对这些变化。动态调整分时电价不仅放大了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效益,也缓解了可再生能源并网波动所带来的系统压力。 常规评估 在日新月异的中国电力系统内 ,实施常规评估有益于保证分时电价与系统总成本变化方向相符。理论上来说,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与电气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力系统的供需条件也会随之改变,并且系统电力成本也会发生变化。此外,由于分时电价的确立是建立在对未来几年的预估之上的,对于中国目前正在经历变革的电力系统而言,这些预估的假设基础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发生较大的变化,使系统电力成本改变、偏离预估值。确保分时电价可以及时跟进电力成本变化的基础是常规评估——此类评估大多通过对边际成本的分析,来确保分时电价的高峰时段可以贴合电力系统供需较为紧张的时段。此处所讨论的边缘成本,在理想条件下不仅包含系统内部的运维成本(如燃料成本),同时也包含对社会和环境所造成的外部成本,例如二氧化碳及废气排放给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额外成本。自2017始,加州的政策规定覆盖全州的三大售电公司每三年就要上交相关数据并进行评估,以确保分时电价设计和系统边际成本相符。若评估表明现有分时电价和系统成本脱节,那么售电公司会提交新的分时电价标准,经政策制定者批准后,采用新的分时电价。 有据调整 动态调整并不代表随意调整,对分时电价设计的调整应当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和扎实的分析的基础之上。“明确的目标”具体是指通过推行分时电价希望达到的目的,例如降低系统电力成本,或者如《通知》中强调的,促进新能源消纳等。设计良好的分时电价往往可以同时达到多个目的,然而,没有任何一个分时电价设计可以一举达成所有的目标。在多个目标中分清主次,并围绕中心目标跟进总结,需要以扎实的分析为基础。目前中国的一大优势在于分时电价的大规模推行。各省不同的分时电价设计和电力供需情况,为政策研究提供了优质的异质性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详细分析,地方政府、省级电网公司、连同电力交易中心,可以量化环境和经济目标达成度,并总结过去经验,在此基础之上指导未来电价的设计。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已经有一些省份根据短期发电预期,及时调整了分时电价结构。例如广西在2021年出台了省内分时电价机制,并在2022年8月因来水偏好等原因,暂停实施了该年度夏季(7-9月)尖峰电价,且缩短了高峰电价时段。类似这样的动态调整对发电量预期做出了及时反馈,并调整分时电价以贴合系统实际成本。此外,河南省就在11月5日发布了新的通知,规定每年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都将向省发改委报告分时电价执行和电力系统运行的相关情况,并由省发改委进行评估和调整。若各省能将这种调整常态化、公开化,则更易于政策的平稳实施。 公开方法 公开发布分时电价价格形成与峰段划分的方法论,及上述的常规评估、分析报告,有助于稳定社会投资、激发社会各界建言献策。这些方法的公开有利于需求侧资源投资者——例如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需求响应、储能——提前预判,按照未来政策走向布局投资。此外,公开资料也有助于研究机构、电力行业从业人士、以及电力用户积极提供建议,以便更有效地完善分时电价的设计。 结论 在中国电力系统转型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道路上,分时电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里程碑。下一步,可以考虑在中央层面阐明建立分时电价动态调整机制的具体实施准则及时间线,在区域层面进行系统分析及常规评估,并在省级进行分时电价的最终微调。中国在分时电价的实施上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国际上,大部分分时电价的实施都还局限在地方层级,而仅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国家层面统一实施了分时电价。中国在分时电价上的坚持和成就为电力系统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分时电价电价设计的完善将进一步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 本文首刊于《中国电力报》(2022年12月6日)
The opportunity: If the over 50 million US homes that have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nd a separate heating system just replaced their AC with a look-alike and more efficient “two-way” heat pump unit, those households could not only cool over the summer, but they could also heat during the spring and fall. This would produce…
E-commerce has grown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COVID crisis, recording a 15% increase in activity and delivery traffic in urban areas between 2019 and 2021. Replacing diesel delivery trucks with battery-electric trucks can help cut harmful emissions and local pollution and reduce noise levels from last-mile delivery. Given their low daily driving ranges of 50 km…
Millions of U.S. homes have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for the summer and separate fossil fuel heating systems for the winter. A great way to boost home heating electrification is to replace those central air conditioners with look-alike “two-way” heat pump units, which can provide highly efficient heating in addition to cooling, at little extra up-fr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