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灵活性是近年来能源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迅速增长,其充电负荷对电网运行造成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分时电价等经济激励手段,电动汽车的充电灵活性已经初步显现,尤其是在工商业用户侧,相关实践和试点项目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在居民侧,虽然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规模庞大且潜力巨大,但其灵活性的挖掘和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居民侧充电需求的特殊性在于其分散性、随机性和与用户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何在保障居民出行需求与生活便利的前提下,更好地调动和释放这一领域的灵活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自动充电控制技术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所谓自动充电控制,即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在充分保障用户日常出行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大电网和配电网实时运行状态以及动态价格信号,灵活调整居民侧电动汽车的充电负荷,以更高效、更精细地配合电网运行调度要求。
然而,要实现自动充电控制技术在居民侧的广泛推广与应用,技术本身并非最大的障碍——已有的大量试点项目和示范案例均证实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与可靠性。目前更为关键的是如何推动自动充电控制模式制度化、规模化地落地实施。这需要从政策法规、市场机制、商业模式创新等多个维度入手,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明确利益分配方式,建立起成熟稳定的政策框架与商业生态,使自动充电控制模式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居民侧电动汽车及其他需求侧分布式资源所蕴含的系统价值。
本文通过对欧洲和美国相关实践案例的分析发现,这种自动化运营模式不仅可以更精准、更可靠地激活居民侧电动汽车所具备的灵活潜力,而且能够先于电力市场独立运行,有效地协调配合配电网侧运行需求,为能源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强有力支撑。
本文首刊于《南方能源观察》,2025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