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ter >>
Content Filter:
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下,住房城乡建设部在2022年3月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了“提高建筑能效水平,优化建筑用能结构”的基本原则,更提出了“推动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的项目试点。应用高能效供热系统是降低建筑总体能耗的一主要方式。放眼世界,很多设有“净零碳”排放目标的国家也已经开始计划并实行各种建筑供暖脱碳策略。电能热泵供暖(下面简称“热泵供暖”)和氢能锅炉燃烧绿氢供暖(下面简称“绿氢供暖”)便是正在被各国考虑和讨论的供暖主要路径的两种选择。 热泵供暖是国内比较熟悉的取暖方式,而绿氢供暖虽然小众,但其讨论热度却在逐渐上升。当前,欧洲一些地区正在尝试采用绿氢供暖。对于绿氢供暖的成本效益和可行性进行深入讨论已成为热点议题,尤其在英国,应该推荐哪种技术作为主要供暖方式、其余方式又该提供多少政府扶助等相关争论在英国已经推进了一段时间。本文参考英国的相关研究和讨论,对热泵和绿氢采暖的能效性、经济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从中总结了两个可能会对其它设有净零碳目标的国家具有参考意义的观点: 热泵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并且有助于减污降碳协同、建筑电气化,与电力系统清洁转型等工作推进。 热泵供暖的总系统成本较之绿氢供暖更低,能降低社会在供热转型上的经济负担。… View Summary +

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要求在2030年实现全面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引发了一个问题,即建筑行业在2060年前实现脱碳的路径是什么。本文简要地概述了其中一个可行且具有成本效益的路径,并探讨了可能阻碍实现这一路径的潜在障碍。 建筑行业碳减排路径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和一些国际机构定期开展能源转型的研究,包括对全面减碳路径的分析,以及对各个领域的发展建议。在《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2》(以下简称“展望”)中,根据双碳目标制定出的建筑行业碳减排路径分析,其中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的建筑行业里程碑: 建筑行业的终端能源需求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在2030年到2060年间略微下降。 2019年至2035年间,建筑中的煤炭消费量减少,分布式天然气消耗相对稳定,到2060年完全停止使用这两种化石燃料。 在2019年到2060年间,建筑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中的电力消费由35%上升到64%,主要由增加的热泵产生。 中国采暖地区集中供热网覆盖的建筑面积占比从2020年约40%提升至2060年约60%。 在2021年到2060年间,集中供热部门的电力消费从零上升到38%,而化石燃料的消费从82%减少到38%。 这种碳减排路径强调了建筑电气化和提高能效,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国家的研究一致。而且,其中建筑减排路径中预设了会有显著增加的集中供热部分,这在美国等其他国家的碳减排路径中较为少见。“展望”中的碳减排路径提到了2060年仍然会有大量的化石能源用于集中供暖,这意味着碳捕捉技术的大量使用,从而引发成本方面的担忧,也许今后的展望中可以对此做出修改。总体而言,“展望”(或类似路径)能有效评估并为建筑行业近期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如何使建筑行业走上碳减排路径? “十四五”规划(2021年至2025年)涉及建筑碳减排的各种声明。一方面,“十四五”规划中的“绿色建筑”部分包括敦促在建筑中用电力替代煤炭和燃气的声明,更提出在2025年之前将建筑最终能源消费中电力消费百分比提高至55%的目标。作为比较,2021年建筑电气化率约为45%。此目标超越了“展望”提出的碳减排方案。 但另一方面,有些政策文件中将电热泵和天然气都视为“清洁能源”,而地方政府五年规划中关于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包括了积极建设城市燃气分布网络和扩大燃气消耗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替代燃煤供暖的作用,但由于天然气基础设施存在较长寿命,会引发搁浅资产风险问题。就采暖方式的经济性来说,“展望”和国际上的相关研究表明,最优方案是利用高效的电力供暖替代剩余的燃煤供暖,同时要避免投资新建天然气。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建筑行业的电气化目标并不代表它具有优秀的指导性作用,这要取决于它是通过高效(比如热泵)还是低效(比如电阻或者低效制冷等)的方式实现。 最近,一些地方层面出现了新的清洁采暖途径。去年11月,北京市成为第一个明确电热泵的领导地位、禁止新建和扩建燃气独立供暖系统(含例外)、并设定了城市范围内“新能源”(主要是电热泵)提供建筑供暖目标的主要地方政府。然而,北京市的新政策仅要求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全市供热面积比重在2025年达到10%以上,可能达不到“展望”碳减排路径的要求。 下一步? 下一个五年规划的制定,对于引领中国走向低碳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许多关于支持建筑电气化、采用热泵供暖的政策已经到位,但制定更加严格的目标,明确新能源供热优于天然气供暖,并禁止在新建筑中使用化石燃料,将是迈向前进的重要步骤。与此同时,加强北京市的新政策并将其扩展到其他省市可以帮助加速这一转变。 英文版… View Summary +

Our global team at RAP spends a lot of time working on the deep details of building sector energy policy and regulation, grappling with the next policymaking steps in various places around the world. To calibrate our efforts and to… View Summary +

在全球能源格局的变革中,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通过热泵供暖器、热泵热水器、电炉等家用电器实现室内用能的电气化是一种更经济、更安全的减排脱碳路径。尽管天然气相对来说是较为清洁的能源选择,但仍然是一种会产生污染和碳排放的化石燃料。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建筑领域应该逐渐削减对天然气的依赖。 深度电气化会显著减少天然气的需求,同时使天然气管网的利用率降低,对相关的产业与用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2019年,英国确立了2050年净零排放温室气体的目标,加大力度的电气化持续影响着与天然气相关的行业。本文聚焦讨论建筑电气化对英国的天然气配售管网以及电气化政策的影响。英国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式,可能为其他承诺减排的国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我们期望通过对其具体情况的分析,为全球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带来些许启发。 本文首发于《中国能源观察》杂志2月刊,原标题为“建筑用能电气化转型:可否跳过天然气环节?”… View Summary +

2023年11月15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了《电力市场信息披露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统一全国电力市场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和规范信息披露工作”有助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电力市场信息披露在监测和减缓市场力,完善市场规则,监管电力系统排放和个体发电机组的合规性,和监管电力调度程序和可再生能源并网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睿博能源智库持续关注的领域。 这篇文章里,我们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国家/地方的市场信息披露实践,对以下五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完善规则,并推动信息披露相关监管工作的实施。 信息报送方式和格式:给予电力交易机构更多的指导,帮助各个交易平台制定统一数据的格式,报送方式等。 信息的共享和公开:给予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获取私有信息和数据的权限,促进电力市场信息在各个区域交易平台和监管机构之间的共享。国家能源局可以委托专业的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机构对全国电力市场的情况进行周期性分析。 市场力的监测和减缓:增加1)发电商向市场监管或运营机构披露包括燃料、运维、排放成本等在内的发电成本信息;2)制定并公开参考成本手册和市场力监测减缓措施,包括市场力监测方法,现货市场自动识别市场力,并用参考价格替换市场报价的步骤。 市场运营机构的信息披露:进一步1)明确第三方校验报告所需要涉及的内容,2)交易参数需要包括市场限价及其计算方法和相关数据。 监督管理方案:电力交易机构和电力调度也需要受能源局监督,最好由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来评估。对经营主体的惩罚措施除了行政处罚和信用处罚以外还可以有经济处罚。… View Summary +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南方区域一直走在电力市场规则制定与实施的前沿。从2022年中到2023年7月,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以及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中国南方电网地区的区域电力市场设计。 View Summary +

Over the past decade, Southern China ha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icity market rules. Beginning in 2022 and continuing through July 2023, the South China Energy Regulatory Office of the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 View Summary +

2023年4月,国家能源局公开征求的《关于加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对加强电力市场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其中就包括“推动建立容量市场,激励支撑调节资源建设”。在睿博能源智库(RAP)此前的研究中,我们基于美国经验对容量市场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让所有的资源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竞争,包括需求侧资源,如对能效项目的投资”。 在中国,工业重点领域的能效提升长期备受瞩目,优化建筑对能源的使用,提升商业和居民用能设备的能效水平也持续得到关注。国际上,能效资源还可以通过参与容量市场加快其推广的步伐,以更清洁的方式助力达成电力可靠性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如何确定能效资源参与容量市场的资质、衡量项目有效容量、以及利用节能效果测量和验证规程裁定实际节能量。通过合理引入能效资源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降低供电成本、增强系统灵活性、为推进容量市场与能效资源的共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精简版)首刊于《南方能源观察》(2023年8月27日)… View Summary +

随着中国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能源需求和环境压力的双重挑战也越发受到重视。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求侧管理被逐渐视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今年5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文件首次增加了需求响应章节,为需求侧资源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办法》也强调了节约用电、电能替代等管理措施的重要性,多管齐下地“推动电力系统安全降碳、提效降耗”。 我们基于对欧美电力市场的了解和对中国电力改革的持续研究,在本文中提出了对电力市场,需求响应,节能指标等多个条款细节的不成熟建议。希望以此为出发点,以更低成本实现供需平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 View Summary +

